今天一早,筆者打開電腦,開始閱讀成堆的電子信件時,讀到一篇朋友轉寄的信件〈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原文見註釋一。筆者忖度這篇文章的作者並非從歷史本科系出身(筆者私下冒著生命危險揣測,該篇作者應是主修骨科醫學,副修國際海事法),所以該文作者才會對於假設性的猜測如此感到好奇,甚至是讚許。
從該篇文章裡,我們可以輕易發現三個大問題。
第一,假如沒有記憶與敘事,學生沒有建立整體歷史的脈絡,就能具備該篇文章中所提及,美、日學生的猜測歷史事實變化的能力?
第二,歷史是可以假設的嗎?
第三,如該篇文章中所提,過去的事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筆者揣想,也許我們以後不需要學習歷史了,而該把心力集中在學習「如何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歷史需要記憶,此乃天經地義。在筆者的印象中,很多人聽聞筆者是歷史系學生,第一個反應多是:「哇,那你一定很會背東西……」很抱歉,認識筆者的朋友都知道,筆者的記性很差勁;在《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裡提到:博士只有八十分鐘的記憶力,一旦超過這個時間,他的記憶就自動歸零,重新開始……筆者的記性差可比擬。從小到大的歷史學習過程,筆者除了基本的人事時地物的印象外,絕少背誦過多繁雜的歷史事實。為何?因為所有的歷史事實都需要「思考」其中的變化來加以連結與詮釋。單一事件的記憶是需要更多更多的歷史片段來構成此一事件的前因後果、整體脈絡,絕非記憶西元幾年何人在何地發生何事便輕鬆可幾的。
比方說,在閱讀《哈利波特》小說時,難道不需要記憶男主角及配角的名字(人)?同時,記住當時男主角的出身背景(時、地)以及包含魔杖與飛天掃把等,哈利的隨身物(物)?我想,閱讀《哈利波特》時,總有些基本資料是需要背誦如流的。同時,對於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必須有些整體瞭解,例如,男主角怎麼會前往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在學校裡遇到什麼樣的威脅等敘事過程。不然,很難覺得這本兒童小說好看的。閱讀歷史也是如此,以該篇文章中,總必須背誦包含成吉思汗、窩闊台等人的名字,及他們屬於蒙古人等基本資料,才能進入整體歷史的想像中。再者,至於幾年過世、大軍攻打至何處的問題,則是對於整個故事情節中的斷面而已。前提是大家必須先對於整個元代歷史(故事)存有概念。
此外,歷史專業訓練最忌諱假設性的問題,例如文章中所提及的「蒙古領導人假如沒有過世……」等的愚蠢問題(很抱歉,筆者還是得用這樣的形容詞,才能表現美日歷史教師的不專業與該文章作者的無知)。換個角度思考,是否可以將這類愚蠢的問題改為「為何蒙古軍隊能長驅直入,直到匈牙利附近?」及「蒙古軍隊進入歐洲後,帶給歐洲什麼樣的影響?」筆者私下揣想,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假設性的愚蠢問題,也同樣可以提供學生思考的空間,不是嗎?難不成國小數學題目可以改為「假如一加一不等於二,試從社會、政治、經濟等三方面討論之。」真是荒謬至極。
我們常會碰到一種問題,是否應該培育學生記憶或思考兩個能力範疇的問題;但,難道這兩種能力完全沒有彼此覆蓋或互通之處?難道學生只會死記與空想,兩種行為模式?對於此種邏輯簡單到可笑的二分法,筆者真的無法苟同。
在筆者的學習歷程裡,歷史,真的是最簡單學習的科目了。
「假如」有人認為歷史不需要記憶,那假裝愚蠢的筆者認為該篇文章中所提:「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註釋一:〈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裏?
「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 撒克遜會提早兩百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出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一百年打一次仗 ,十九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二十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二十一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二○一五年至二○二○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台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二○一五年至二○二○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 。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台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一八九四年爆發甲午戰爭,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 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做我所能,愛我所做。 (語出沈君山《浮生後記——一而不統》頁三十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