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所能,愛我所做。 (語出沈君山《浮生後記——一而不統》頁三十一)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omot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omote.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anuary 07, 2010

全世界我最瞭金融海嘯

從前從前有個神奇的城市,想要在當地貸款買屋,辦理手續超級便利。如果你沒有固定收入,沒關係;沒有穩定的工作?不要緊;連一點點資金也沒有?無所謂。只要你想買房子,房貸公司業務員就會立刻辦到好。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額外向銀行申請合房價十分之一的現金供你運用。同時,還拍胸脯跟你掛保證:今天你所購買的房屋,明天你睡醒時就漲價了,一年之內肯定漲價百分之五十,這絕對是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假如你沒錢還貸款,沒關係,業務員還可以幫你再借到另一筆資金讓你償還前一筆貸款。蝦米!你覺得還不夠花!你真貪心呀!沒關係,業務員還可以直接幫你申請一張百萬額度的信用卡供你享用,這也沒問題唷。總之,這美麗的城市可能是全世界唯一需要提出申請,才能「不要」貸款的地方。

你以為這只是銷售房屋的廣告詞嗎?不,你猜錯了。這城市真的存在過,就在二○○五年五月的美國舊金山東部,名為斯托克頓(Stockton)的地方。自從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刻意調降貸款利率,希望將借貸資金的代價降到最低,讓人們可以輕易地經由貸款進行購物、買車,與購買房屋等消費財,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成長。當年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更打破前一年的記錄,佛羅里達上漲百分之三十三,加州百分之二十七,不停地狂飆猛漲。所有人都覺得房地產市場比起漲跌互見的股票市場穩定許多,此時的美國簡直可以說是人類商業文明發展的最高峰。

就在此時,華爾街的銀行家發明一項超級賺錢的金融商品,那就是「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 CDO)。當房貸公司收集了一千筆的房貸之後,便會一起賣給類似雷曼兄弟投資銀行這類的公司。由於這些債務都有房契作為抵押,在當下的房市榮景,加上每人都按月繳款,這幾乎是零風險。投資銀行只要買下這筆借貸債務,再將其證券化,創造出債券,賣給全世界的投資人來獲利,投資人只需坐收每月屋主按月攤還的貸款進到其銀行戶口就好了。

但是二○○六年後的不動產市場開始出現一波波的漣漪,愈來愈多的屋主無法償付房貸,開始選擇棄屋潛逃。緊接著,擔保債務憑證商品市場也漸漸枯竭,投資銀行手裡握有相當多的債券卻無法銷售出去。慢慢地,愈來愈多的債務絆倒了一家又一家的銀行……

二○○八年九月十五日,一家擁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美國知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商業銀行(Lehman Brothers, 1850-2008)聲請破產,正式吹響了全球金融海嘯的號角。即便經過了一段時間,目前看來經濟狀況似乎有好轉的跡象。但我們始終未能真正瞭解當時整個美國經濟發展究竟到了如何誇張的境界,也未能理解到底商業文明是如何遭受人類貪婪本性的侵蝕,而崩解粉碎。透過曾擔任雷曼兄弟危難債券與可轉債交易副總裁羅倫斯‧麥唐納(Lawrence G. McDonald)撰寫《雷曼啟示錄》(A Colossal Failure of Common Sens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一書,帶領我們回到那段令人感到難堪的歷史現場。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瞭解一個金融從業人員邁向成功的歷程,與一家投資銀行的興衰。商品本身無法套用對或錯的詮釋,而端視使用者如何應用。不過,在敘述的過程中,該作者並未針對當時美國財政部為何僅援救債務比雷曼兄弟更多、更複雜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而選擇放棄雷曼兄弟,做一個相對客觀的清楚交代,甚為可惜。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沒事就抱耶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你的

由米奇.艾爾邦所著,大塊文化所出版的這本《一點小信仰》,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信仰並不是在為「財、子、壽」的實現背書,乃要我們在苦難中經驗上帝的同在與保守,透過信靠的力量,突破「試煉」,使「否定」變為「肯定」。值得您閱讀與深思。──胡忠銘(高雄德生長老教會主任牧師,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長)

日前與同事用餐時,對方問了筆者一個稀鬆平常的小問題:「當你遇到挫折時,是如何幫自己打氣呢?」老實說,這是筆者首次碰到這種類似的問題。當下筆者的回答差不多是:「沒辦法,只能靠自我轉化心境。」不過,同事隔天又接著問:「那天你提到替自己打氣的方式。似乎沒提到宗教的部分?我以為這會是你的一大精神力量呢?」筆者心頭一驚,是呀,身為基督徒怎可沒在第一時間表現出對於上帝的信心?

回頭一想,應該是筆者平時太常跟上帝耍賴皮,一碰到丁點兒大的麻煩事,不加思索就先禱告:「上帝呀,我不行了,真的好累唷,可以麻煩祢把眼前的困難移開嗎?我應付不來啦。」筆者心想:「反正祢當我靠山,啥米都免驚。祢大人有大量,一定能擺平的啦。」每次都這樣肆無忌憚,顯得過於隨便了點,就像與最親密的家人對話一般的頻繁,反而不以為意了。這真的需要自我警惕一下。

米奇艾爾邦,大家對他的認識,應該是來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和《再給我一天》等這幾本暢銷書。經由故事性濃厚的文字,表達出生命與家庭等各種深刻的人生課題。如果我們可以早點瞭解生命的智慧,那我們應該可以好好處理愛、工作、家庭、年老生活、病痛與死亡等生命的課題;如果我們可以學會體諒與寬恕,那我們應該更可以瞭解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與別人的故事等,進而珍惜現有或未來的時光;如果我們能懂得什麼叫「家」,相信我們都能好好地與家人相處,體會「家庭」的重要。

但,有些事情卻不是我們希望做好,就能夠心想事成的。引申德生教會胡牧師所說的意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不如己意的不順利,但在經歷這些試煉與挑戰中,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的力量有限,「假如你相信,有一個比你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而且你仰賴祂的力量,你將會獲得深刻而踏實的安慰。當你不知如何撐過今天的時候,如果你能放下自己,上帝將會為你做出更好的安排。」

米奇艾爾邦的這本《一點小信仰》確實道出了基督教信仰的內涵。作者用非常平凡的生活故事說出了生命的真諦。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盧俊義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信仰」,不是生命歷程中的必需品,但卻是這段旅行的最佳伴侶。只有祂可以陪你直到天涯海角,無怨無悔。

我是Parsifal,昨晚隱約聽見上帝對我說:「你還要求啥,一次講完啦!很煩耶!要不然上帝換你做好啦!」

Tuesday, September 08, 2009

如果在手巾布,一個日本歌手

If a picture paint a thousand words, then why can't I paint you? The words will never show the you I've come to know.(如果一幅畫能描繪出千言萬語,為何我無法畫出妳的影像?即便有千言萬語,也無法完整描繪我所認識的妳。這首「If」是美國鄉村民謠團體「麵包合唱團」(Bread)的招牌經典曲目。

筆者所聆聽的版本是二○○一年由日本抒情爵士歌手鈴木重子所演唱的版本,收錄在《我親愛的朋友》(My best Friends)專輯中的第一首歌曲。唱片的封面上,鈴木重子穿著剪裁俐落的麻線衫、舊牛仔褲,光著腳倚在斑駁的木質地板上。在一個充滿地中海風格的房間內,陽光靜靜地灑在那未施胭脂的清秀臉龐上。她淺淺的微笑就像是在告訴我們:「嘿,放輕鬆,這裡是屬於我們的,不用害怕,也不用緊張喔。」筆者非常喜歡鈴木重子的歌聲,知性、慵懶、略帶有磁性與沙啞,午夜低迴時,似乎有種魔力,直叫人們的心靈漸趨沉澱,放鬆入眠。筆者挺喜歡在睡前播放這張唱片,夜晚聽著她的溫柔歌聲,連睡眠都成了件浪漫的事。

起初,筆者並不認識鈴木,對於日本的爵士樂發展也不甚瞭解。平時照例沒事兒就逕往唱片行報到的筆者,在一堆混亂的二手唱片區發現這張有趣的唱片,立即就被封面的淡淡笑容與愜意的悠閒所吸引,荷包照例又進行一次瘦身運動。鈴木在這張唱片中,跨界灌錄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抒情老歌,以純樸清新的曲風,溫暖聽者的心靈。不僅是西洋抒情歌曲,在這張唱片中,鈴木還演唱了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唱民謠,揉合了傳統和風與現代日流的「新遊藝」,年輕而沉穩,悠閒而豐富多彩的一種更簇新的日式創意與思維,也就是一種「日趣味」吧。日本相當流行所謂的「心靈音樂」,有人稱鈴木重子的音樂風格為「心靈爵士樂」(Healing Jazz)。大概是日本人的壓力太大了,導致這類音樂的大盛其道。筆者承認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承受了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誰不是呢?就不要再念了 ),即便平時就有聆賞各式音樂的習慣,但在睡前還是需要這般的悠閒來調劑心情,助眠一番。

提到「日趣味」,日前,筆者前往誠品書店購買文具時,發現店裡進口了些日本的手布巾。雖然平時筆者有使用手帕的習慣,但對於這類比手帕還大張的手巾使用方法還是有些不解的。( 難道沒人會覺得將手布巾折起來放口袋會有點勉強嗎? )身為好奇寶寶的筆者只得去書區翻閱一本介紹手布巾的可愛書籍──《和風手巾風情曆》。「近年來,手布巾的人氣高漲,在手作雜貨鋪等處普遍可見。手布巾可以拿來擦拭身體、手部和臉部,或是用來代替手帕,包在頭上則取代了帽子,拿來擦東西或者包東西也很常見。在炎炎夏日裡用以拭去汗珠,冬日則圍在頸部禦寒,手布巾對日本人而言可說是萬能的呢。」在書中,作者拍攝相當多美麗花紋的手布巾,同時更一一示範其趣味的用法。「手布巾的色彩繽紛多樣。以白色為底、簡單染上藏青色象徵圖樣的手巾布傳達出濃厚的文化味,細細把玩手布巾上特殊且令人驚喜的圖樣,其取材自生活常見事物的樸實設計總是令人玩味不已。手布巾深受歡迎的秘密,果然源自於它的豐富多樣。」

對於在出版社工作的筆者說來,秋夜讀書時的手布巾使用方法最吸引人,「像是書本沾到灰塵或者不小心弄髒了,可以拿來擦拭;經過適當摺疊,就成了保護書本的書套。歸還借書時,以手布巾包裝能顯現出慎重之意;若將書本連同包書的手布巾還給對方,就成了答謝的禮物。」

對於傳統日本人而言,手布巾的使用也許僅限於某些類似手帕的功用而已;但現在慢慢地開發出相當多樣的有趣用途,其詮釋方式讓傳統用品重新獲得定位,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畫龍點睛的功用,這也就是「日趣味」的意義所在了。

我是Chien-Wei,正在誠品挑選手布巾,「樣式還真多,到底該買哪一條好呢?」

Monday, August 31, 2009

用你想要的喪禮配樂道別世界

今年的八月二十六日,美國一位值得尊敬的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M. Kennedy)病逝。遺體暫置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兩天內估計約有五萬名波士頓當地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排隊向這位在參議院奉獻四十七年歲月的參議員致敬。二十九日將在波士頓永祐聖母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in Mission Hill)舉行「天主教喪禮」的追思禮拜,知名大提琴音樂家馬友友與男高音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也將於現場演奏獻唱,隨著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的伴奏,為甘迺迪家族最後一個政治巨人送行。同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前總統卡特、柯林頓、小布希,與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愛爾蘭總理高溫(Brian Cowen),都將出席喪禮。最後將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與遭到暗殺的兩位兄長約翰(John F. Kennedy)、羅伯(Robert F. Kennedy)長眠。


coverImgXL1111MA078.jpg

按照台灣人的政治邏輯來說,甘迺迪家族應該相當有錢,動員五萬「愛台灣」的鄉親來排隊,惟恐天下不亂的筆者保守估計每人發三十美金(約合新台幣一千元),大概需要花一百五十萬美金(約合新台幣四千九百五十萬元),而這筆經費對於甘迺迪家族來說,應該只是一塊蛋糕吧。喪禮上有四位美國前後任總統出席,筆者私下揣測這四位總統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些貪汙或叛國的把柄落在甘迺迪家族手中,這樣的邏輯才合理。任職參議院四十七年,可以看出愛德華在選區的基層實力雄厚,應該也是個專搞地方黑金政治的高手高手高高手。要不是這樣,這樣高規格的喪禮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的。(不可能的啦,就算打死筆者也不相信啦。)


話說回來,筆者最關心的是當天的彌撒到底是哪些曲目。筆者日前為《紙上風雲──高信疆》新書發表暨追思會製作一個回顧影片,片中選擇高信疆先生生前喜歡的一首小曲子,由甘迺迪(Nigel Kennedy)與哈瑞爾(Lynn Harrell)共同演出的巴哈創意曲第六號〔Two-Part Invention, for keyboard No. 6 in E major, BWV 777 (BC L47)〕作為配樂。相當好聽,詮釋也非常可愛。筆者在處理影片的過程中,忽然想到一件小事:有人為自己的婚禮安排典禮進行的配樂,那喪禮呢?通常喪禮上都是親友選用逝者生前喜愛的曲目為主,這無可厚非。不過,請容筆者在此提出幾個建議:


第一、請選用小編制的曲目。依筆者參加數場告別式的經驗來說,台灣的場地通常吸音效果不甚理想,大編制的曲目,如交響曲一類恐怕會有共鳴過度的影響,導致現場轟轟作響而浪費了親友的苦心。筆者建議以單一樂器或三、四樣重奏樂器為主較佳。


第二、請選擇音高起伏不會太明顯的曲目。筆者建議巴哈等古典時期音樂最為理想,盡量不要選擇貝多芬時期以後的作家所創作的曲目。免得在慢板時,您覺得音樂太小聲而轉大音量,接著到快板時,又被過大的音量嚇到。


筆者回家翻翻,發現手中有幾張喪禮錄音唱片,相當有趣。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九日,約翰‧甘迺迪喪禮在波士頓聖十字大教堂(Cathedral of Holy Cross)舉行,由萊因斯朵夫(Erich Leinsdorf)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另外,還有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六日在西敏寺大教堂的黛安娜王妃喪禮錄音,當時曲目不只有我們熟知的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還有威爾第(Giuseppe Verdi)安魂曲的安所經片段(Libera Me,都相當值得欣賞與收藏。當然,也會有人有疑問:這都是大編制的曲目,難道不會共鳴過度嗎?這些場合都在能夠容納千人以上的大教堂舉行的,原則上大型教堂的設計都可以容納大型樂團、管風琴、聖歌隊的演出,因此,這些曲子的選用又可說是一塊蛋糕而已。


用你想要的方式道別,就從選擇喪禮配樂開始。大塊文化關心您。


我是Parsifal,又在唱片行徘徊:「這張很好聽,不過,這張也不賴,煩死啦,乾脆全都買回家再說!」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悼我莫拉克風災罹難同胞

今年的八月八日可能是我們有生以來印象最深刻的父親節了。

本以為莫拉克颱風(Morakot)的造訪,就是放放颱風假,唱KTV逛街看電影般的虛應故事。不過,由於感受到台灣人好客的熱情後,莫拉克意外改變行程而多留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的降雨量竟高達兩千兩百一十五點五毫米,直逼兩千四百六十七毫米的世界紀錄,堪稱「雨神」。莫拉克大哥不僅讓台東知本的金帥飯店成功佔領各大國內外媒體的新聞版面,更重創了台灣人對於自有環境的信賴感。我們大概從沒想過原來台灣最大的敵人,似乎不是對岸那個陰險狡詐無人比的阿六仔,也不是只會貓哭耗子假慈悲的阿斗仔,而是距離我們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大自然,和我們長期忽視環境保育重要性的那顆最最自私的心。(不要再左顧右盼啦,就是你啦,還躲!早就看你不順眼了!還跑!)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已經不是形容幸福家園的最佳典範了,而是最為驚心動魄的環境描述。相信今後的幾年,房地產銷售人員不會再對你唱這首兒歌來吸引你下定買房。

雨神造成人員死傷失蹤的災情,從八月九日開始在各大媒體版面無限蔓延,因為記者朋友們奮勇流竄各大災區進行鉅細靡遺的報導,偏安台北的筆者決定暫時不在用餐時間觀看所有電視新聞台,轉而僅從平面媒體瞭解颱風後續動態,避免邊吃一口飯,就與台灣「同步累計」當地失蹤人口的窘境。

大自然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覷呀,雖然我們努力想要克服山多田少的環境束縛,拚命朝山上要田地,朝海邊找生路,一路披荊斬棘,但大自然竟然以洶湧的土石流來提醒人類:「哈囉,我在這裡呀,千萬不要忽視我的存在。」

上禮拜六一早,到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打算回家做頓午餐。正當在專心挑蔬菜的過程中,正巧身邊一名婦人問了菜販一個問題:「請問這高麗菜是山上種的嗎?」菜販的回答讓筆者心頭一驚:「沒錯呀,現在平地沒辦法種高麗菜。幾乎所有高麗菜都是從山上來的。」筆者不是念植物學的,但總還有些常識:高麗菜應該不是種在樹上的,而是直接種在地面上的植物,但這樣淺薄的根著力是有助於水土保持的嗎?假若山上都種植淺根性植物,筆者相信這樣的植被是禁不起大量雨水累積的山洪或土石流挑戰的吧。雖然筆者相當喜愛高麗菜或其他高冷蔬菜,但經過這次風災導致數百人慘遭土石流活埋的影響下,筆者默默地將手中的高麗菜放下,心裡想著:「下回買菜時,絕對不能再買高冷蔬菜了。我可不想當殺人兇手!」希望是筆者杞人憂天,也不願有再多同胞流離失所了。

《廢墟本》中寫道:「所有關於人類的一齣齣戲碼,包括野心、慾望等等全都在此化為塵埃……」過去,我們堅信「人定勝天」,勇敢對抗天候、環境的種種挑戰,也許短暫地獲得溫飽,甚至得到豐厚的金錢報償,終究隨著大自然的反撲,土石流終究會將一切財產生命化為象徵末日的廢墟。如同《廢墟本》的封底文案寫著:「廢墟不僅是自我反射,亦述說著未來。」

我是Chien-Wei,正在餐廳吃飯,「喔,這高麗菜還是高山種的比較好,有甜!有脆!真好吃!讚!」

Sunday, August 16, 2009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呼吸「好空氣」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ries),在西班牙語中是「好空氣」的意思。聽到這個地名,你的腦海浮現什麼樣的畫面?

一九六四年,阿根廷作曲家拉米雷茲(Ariel Ramírez)編寫了著名的《中南美彌撒》(Misa Criolla),並於同年十月間,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全世界首演。有別於一般天主教的嚴肅端莊,他選擇了阿根廷及西班牙裔美洲地區傳統歌謠的旋律為主要的音樂架構,搭配以類似西班牙方言的卡斯蒂利亞語(Castilian)為主的歌詞,嘗試鋪陳嶄新的宗教氛圍。藉由一些當地傳統樂器,包含恰朗歌小吉他(Charango)、印第安葦笛(Quena)與玻利維亞排笛(siku)等,充分體現了南美洲的獨特音色。

拉米雷茲運用五種不同的拉美民間音樂,來表現他心中的故鄉特色。悠遠的低音鼓聲緩緩傳來以安第斯山傳統曲調編寫的《憐憫經》(Kylie)。男高音的緩慢歌聲伴隨約四十名編制的合唱團,呈現遼闊草原的廣袤與一望無際。《榮耀經》(Gloria)使用的是阿根廷當地傳統的嘉年華會舞曲。歡愉的樂音經由當地的敲擊樂器,盡情傳達拉丁美洲的熱情奔放,也帶領我們進入整首樂曲的最高潮。

第三部分的《信經》(Credo)使用的是阿根廷北部聖地牙哥-德爾埃斯特省(Santiago del Estero)的傳統歌謠旋律,節奏感強烈而緊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源自阿根廷探戈的演奏風格與華麗舞步。作曲家引用其他嘉年華音樂形式,溫柔地邀請我們體驗嘉年華會的精采絢爛,吟唱《聖哉經》(Sanctus)的音韻。順著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潘帕斯大草原(Pampas)上的抒情曲調,我們進入最後一曲《羔羊經》(Agnus Dei),如同激情過後的沉澱,慢慢地將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寫入記憶中。

阿根廷對於我們而言,是如此遙遠的國度,即便今日海空交通發達之際,依然不是說去就能立即前往的地方。在聆聽拉米雷茲的《中南美彌撒》時,好奇著表現寬廣的旋律底下究竟是怎樣美好的背景,從男高音卡列拉斯(José Carreras)情感豐富的歌聲中,逐步體會《地球彼端的好空氣》。

關於阿根廷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讓音樂家為之魂牽夢縈;而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更是其中最具獨特魅力的城市。「夕陽下的弗羅里達街。走在人性到上,櫥窗裡的燈光逐一點亮,從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ón)流瀉而出的音符在行人間穿梭。循著哀傷的琴聲走去,晚禮服打扮的男子和穿著性感連身衣裙的女子正熱情擁舞。」就是這樣的夢幻場景,每天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上演著,讓這座城市在民俗文化發展與歷史所遺留的痕跡交融一體,共同醞釀出一幕幕動人的劇碼。

在這裡,有著傳統工藝與現代風潮洗禮下的自我時尚風格;也有引領一時文學風騷的咖啡館文化;還有足以誇耀全世界的葡萄酒與最好吃的牛肉料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夜生活,絕不能缺少探戈……這一切都宛若在歡迎旅人的來訪,讓人想悄悄融入空氣中,成為當地風景的一部分。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是散發這樣氛圍的夢幻城市。

我是Chien-Wei,邊聽iPod裡的《中南美彌撒》,邊在民生東路上散步,陽光透著樹梢撒落一地,假裝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道上,散步著。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每種退休生活都有個數字,一兆夠嗎?

日前與同事們在公司附近的瑞典餐廳吃中飯一時耳尖聽到鄰桌保險業務人員向兩名年輕女生講解保險與退休活規劃女生看來大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心想現在的社會脈動速度確實相當快社會就開始為自己二十五或四十年之後的退休生活做打算資質駑鈍筆者對於底要存到多少錢才能放心退休實在沒太多概念。

coverImgXL1111FM038.jpg

照所有還的退休就已經成為退休專家們的專業建議退休千萬元不嫌兩千萬元比較有保。依據週刊調查發百分天兵受訪也認退休金最好要存到一千萬元兩千萬元之筆者這般「知窮忙階級」來說該貨幣單位應該是馬拉威行政院內部《九二十一週內政統計通報料》看來男性死亡平均為六十七點七八按縣市別台北市死亡者平均年齡七十三點七歲最。筆者初步研判人死亡年齡七十五歲大概是六十五歲退休後十年左右

姑且論您是要天日以繼夜地辛苦偷還是以每天一家超商存到這兩千萬。點是必須在退休後的十年內花掉之前所規劃的兩千萬退休金平均一年花掉兩百萬一個月約十七萬的消費額度。如此一來才不會有不肖長子請私偵探調查財產或向美國法請要查您名資產的這等混帳事。所以即便您現在每個月不到十七萬還是以稍一下到底該如在一個月內揮霍殆盡為下個月會有一個十七萬等您花。當這一畫都必須在您有生之年沒類似球被星際艦隊征服或是有人腦殘沒事邊玩著核武器遙控邊說殺很大的事發生為前萬一您不幸夭折在六十五歲之前意外身故),您也甭擔肯定會有人煩惱到底該怎麼花掉這筆錢的。

朋友直慫恿筆者加入他們的直銷團他們不說服理由可以早點受退休生活不用受老也不會有工作壓力了。」但筆者心裡盤退休後要做每天環遊世界、每天逛街電影、每天吃大餐、還是恐怖組織處炸由於不想要有壓力存在定玩想不出來了……筆者想像力貧瘠了點。

每個人都以為「退休」象徵是「樂活」的同義詞親愛現實的世界真如同我們所想的事實彷彿並非如此。《好滿足上圖作者柏恩斯指「滿足快樂不是來自目標而是來自為達目的所必須採取的行動。」男人左手一杯啤酒的這一大不相同的是作者認那些成就感的人通不會這樣靜靜地那些人滿足與目的看做是相同的。愈複雜具有挑戰性的生活容易讓多的滿足或快樂。

當友人告訴筆者退休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筆者回道「我希望能每天工作至是埋首工作到最後一。因為我真不得要如何所事事度過一二十年。如我那時能有份定的工作我會更珍惜忙裡偷的時由不得不力地工作得更多也更能感受自我的存在感。」

我是Parsifal「上帝呀打個商好嗎在地球上生活壓力有點大維護世界和平的先找其他人做行嗎

Tuesday, July 28, 2009

我想點一首《北歐旅繪日記》給你聽

「現在接聽一通來自高雄聽眾的電話。嗨!今晚你想點什麼歌?」

「我想點一首歐洲合唱團(Europe)的《凱莉》(Carrie)給一個遠方的朋友,Egret,雖然她的名字不是凱莉,但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她再見面…… Carrie... Carrie... Things they changed my friend. Carrie... Carrie... Maybe we'll meet again... Somewhere... again.


一九八五年,在電影《洛基第四集──天下無敵》(Rocky IV)中以一首《最後倒數》(The Final Countdown)的插曲,成功打進流行音樂指標──美國市場的瑞典硬式搖滾樂團──歐洲合唱團,吸引了 世界的目光。隔年五月正式推出第三張專輯《最後倒數》,讓該樂團成為世界級的天團,當年拿下告示牌排行榜(Billboard)專輯榜Top 8,勇奪全球二十六個排行榜冠軍,共賣出八百萬張的銷售成績。專輯中的第三首單曲《凱莉》以鐵漢柔情的抒情搖滾曲風再創佳績,榮登告示牌排行榜流行單曲榜的雙週季軍、年終單曲榜Top 56及英國金榜Top 22。樂團主唱喬伊坦普斯特(Joey Tempest)高亢的嗓音加上吉他手約翰諾倫(John Norum)強度十足的彈奏技巧,幾乎主宰了八○年代中期的MTV節目與電台點歌。當時,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的深夜點歌時間總不時出現這首《凱莉》,讓人印象深刻。也許,當時有眾多女性樂迷因為這首而取了個相同的英文名字;或者,也有眾多的凱莉,同時希望有朋友能在週末夜深時,點這首歌給心碎的自己……


同期的搖滾團體還有邦喬飛(Bon Jovi)、威豹(Def Leppard)等,可說是硬式搖滾樂的黃金時期;但來自瑞典的歐洲合唱團卻在其中獨樹一幟。瑞典在流行樂壇上是個重要的音樂團體出生地,前後期有阿巴(ABBA)、歐洲合唱團,還有羅克賽(Roxette)等等。還是學生時期的筆者邊聆聽這些樂團,邊對於這個遙遠的音樂國度產生些憧憬。長大後,藉由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認識,如宜家家居(IKEA)、富豪汽車(Volvo)或易立信(Ericsson等,慢慢描繪出一個充滿設計感、現代感的北方巨人國度。


「這裡,設計無所不在;這裡是,設計的天堂,生活的天堂。」北歐對於筆者而言,一直是個因遠距離而產生美感的地方,是個童話的故鄉,也是繪本的王國,宛如宜家家居產品的精緻國度。近日,經由一位日本插畫家──菅澤佳代的帶領,透過繽紛多彩的彩繪與親切溫暖的手寫字,讓我們瞭解在這裡,充滿設計基因的北歐人將美麗的設計與生活結合,從飯店、教堂建築到時尚雜貨腌民俗藝品,無所不在的,都是設計。即便終年有數月的永夜,北歐人的活力仍絲毫不減──酷愛旅行,偏好條紋衣服與大膽的植物印花圖案,在仲夏節穿著民族服飾跳舞,洗完桑拿浴還會跳入自家門前河中……「晚上八點的天色仍亮。悠揚的小提琴聲響起,只見許多對瑞典老夫妻隨著旋律依偎起舞;他們連呼吸都一致似的,緩慢跳舞的模樣幸福極了。」


當我點一首《北歐旅繪日記》給你時,這象徵著我們親密且堅定不移的友誼;而當我點一首凱莉》獻給妳時,便是最深情的我愛妳。


我是Parsifal,正努力撥打電台點歌專線中。(搞什麼鬼!究竟是哪個冒失鬼一直佔線……這麼晚還不去睡覺,點什麼歌啦!害我撥不進去!)

Always Me

My photo
Taipei City, Sierra Leone
Parsifal

Labels